“赈酒”,又叫“整酒”,其本意是人们在婚丧嫁娶时亲戚朋友互相帮忙,同时借相聚的机会熟络关系,拉近人情,但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违规赈酒之风,却改变了它的初衷,将“人情”变了味,部分人甚至视赈酒为敛财之机、摆阔的平台,“乔迁宴”“生日宴”“升学宴”赈酒名义层出不穷。
近年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纠正“四风”行动,针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的“限宴令”成效显著,但民间“赈酒”之风依然如故,礼金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元,群众饱受人情往来之苦,入不敷出,送礼的人为了能“捞回”礼金,又只能想方设法赈酒,最终陷入恶性循环。正所谓“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常态化治理民间“赈酒歪风”已迫在眉睫。
狠刹“赈酒歪风”,需坚持官方推动与民间自治相结合。整治群众违规赈酒,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不能粗暴执法,应以宣传引导为主,通过发放倡议书、开展文艺汇演、播放“村村响”广播、树立宣扬先进典型等多种方式强化宣传力度。发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对群众进行劝诫引导,加大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宣传力度,将“不整无事酒”写进村规民约,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逐渐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树立文明新风。
狠刹“赈酒歪风”,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在长、常二字上下功夫,方能显成效。一时整治或许可在短期内获得显著效果,但没有常态化的管理,“严打期”后又卷土重来,整治目的就无法真正有效实现,终将功亏一篑。因此,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在宣传教育、劝诫引导、典型示范、发挥基层自治功能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潜移默化中移风易俗,坚持长抓不懈、力度不减,不让“狠刹赈酒歪风”成为一阵风。(河口乡纪委 龚文芳)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