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检,原张家界市永定区纪委委员、永定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张明凡,熟悉他的人,在他退休前后一直这样尊敬的称他。
人如其名,张检很平凡:个子不高,其貌不扬,言语不多,放在人堆里毫不起眼。然而,在熟悉他的同事们眼中,他又是那么的可亲可敬:从检20多年,他历任助理检察员、批捕、起诉股长、副检察长,办理刑事案件500余件,无一起错案、冤案,先后多次被评为原大庸县劳动模范、文明执法标兵,湘西自治州检察机关办案能手、优秀公诉人,市、区优秀共产党员,并被省检察院记一等功,荣誉证书摞达二尺来厚,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执法责任重千钧
1978年秋,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张检从县法院调入新组建的检察院,在刑事检察二股(现公诉部门)工作。
刑事检察关乎人的生杀予夺,稍有疏忽,可能办错案件,给当事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他常常告诫自己和下属,执法责任重如山,无论大案小案,一定要对党的事业负责、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把案子搞准。
1982年夏,原大庸县大坪镇七星山林场发生一起盗伐林木案,案件移送到检察院,由张检承办,阅卷后,他敏锐发现,现场勘验图的标注与嫌疑人供述有出入,案件事实存疑。他将该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但侦查人员因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并认为案子太小,不愿再去补查。张检对其严厉批评,次日一早便带着干粮,与林业技术员搭乘班车赶赴七星山。
俗话说:“七星山,高又险,隔天只有三尺三”,他们一行冒着烈日酷暑,走小道,爬岩壁,钻刺蓬,翻山越岭,步行2个多小时才到达现场,经重新查勘,仔细核算,发现被盗伐林木材积并未达构罪标准,最终对嫌疑人免予起诉,避免了一起错案的发生。嫌疑人被释放后,对其感激涕零。
从检以来,他为复核案件几乎走遍了全县20多个乡镇的村村寨寨、山山岭岭,以求极致的精神办好涉及人民群众的每一个“小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办案装备缺乏,下乡基本靠走,办案基本靠手,作笔录、写报告、制文书,得一笔一划的写出来,一件案子办下来,动辄上万字。翻开他所办的一本本案卷,从头至尾,一水工整、漂亮的钢笔字迹,一丝不苟,让人肃然起敬。
不仅把小案当做大案,更把大案办成铁案。1995年“严打”期间,身为副检察长的他带头承办了省公安厅督办的卢某平等10人流氓、抢劫、盗窃团伙案,案卷材料达20余本,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他白天黑夜连续加班,写下100余页5万多字的阅卷笔录,制作18页的起诉书,并追诉漏犯2人,案件起诉后很快被法院判决,该案当年被评为全市“严打”精品案件,案卷材料也成为办案新手学习的样板和范本。
坚持原则敢碰硬
如果说审查起诉工作是“绣花”,讲究严审细查,那么查办渎职犯罪就是“打铁”,要敢于动真碰硬。
1997年,张家界监狱狱警郑某在看管罪犯时,因一名罪犯不服管教而对其实施暴力,致其全身多处受伤。永定区检察院驻狱检察室发现后,立即初查,结论很明显,郑某涉嫌虐待被监管人员犯罪,应予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此时,该狱警察觉情况不妙,一边阻止其他犯人作证,一边不断放出狠话威胁办案人员。
办案人员有些犹豫,案件摆上分管副检察长张检的案头。
与此同时,个别领导、同行也登门或打来电话说情:
“都是一条战线的,放人一马吧”
“工作方法不当,可以移交纪委处理嘛”
为了最大程度教育、挽救这位狱警,给其一个主动坦白、从宽处理的机会,张检亲自对其谈话。然而,这位狱警仍然态度嚣张,言语蛮横,拒不认错。
一边是法律,一边是同行,办还是不办?案件讨论会上,张检强调,郑某殴打犯人致其轻伤,已经侵犯人权,涉嫌犯罪,且态度强硬,检察机关如果不敢坚持原则,动真碰硬,不仅会助长这种行为,也亵渎了法律和正义。该案经过检委会讨论,并向市检察院、市政法委汇报后,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坚决查办!
随后,张检亲自带领办案人员,排除各种干扰和阻力,迅速立案、侦查、起诉,郑某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该院又以此案为契机,接连查处了狱警赵某私放在押人员案,赵某也被处有期徒刑。
上述两案的办理,在张家界监狱乃至全省监狱系统引起了震动,省检察院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廉洁从检甘清贫
出身于农村的张检,一直保持着农民的本色。
工作几十年,他家祖孙三代一直挤在单位70多平米的宿舍里,家里陈设简陋。爱人没有工作,年迈的母亲卧床不起,一大家的开支仅靠其微薄的薪水和爱人摆摊的收入维持,身上长年穿着洗的泛黄的检察制服,为了节约开支,他在乡下种上了责任田,在宿舍旁开垦了菜地,自力更生,过着俭朴的生活。与他一同参加工作的同学,有的早已当上局长、处长,有的在“实惠”部门过上了小康生活,他却仍在原地“踏步”。有人劝他,检察机关太清贫,劳累受苦还得罪人,趁早换个工作,他淡然一笑:“粗茶淡饭养人,平凡简单养心”,依旧坚守在清贫的检察岗位。
他也不是没有“发财”的机会。一些犯罪分子家属,经常带着丰厚的礼品礼金上门求情,但总被他堵在门外,三言两语打发走。1989年,他被组织提拔为副检察长后,对家人约法三章:一不准打听案情;二不准替人说情;三不准收人礼品礼金。
1992年,永定区某单位发生一起贪污窝案,该单位领导多次到其办公室和家里“拜访”,得知其儿子在乡下务农,主动许诺,只要他对涉案人员“从轻发落”,可以立马解决其儿子的工作问题。儿子获悉后,也从乡下进城,央求老爸。
晚上,张检把儿子叫进书房,看着儿子晒得黢黑的脸庞和粗糙的双手,作为父亲的他一阵心酸,眼眶湿润,但他缓慢而坚定的对儿子说:“父亲是党员,从来不会做任何对不起党和组织的事,也不会拿法律和原则做交易。咱家祖祖辈辈是农民,你要安心务农,照顾好你奶奶,替我尽孝”。儿子懂事的回去了,从此再不提工作的事。
在他的影响下,孩子们自觉秉承清白做人、踏实做事的家风,两个女儿大学毕业后通过招考参加工作,加入了党组织,都从事着纪检监察工作,成为单位的骨干,孙辈们也专于学业,勤奋上进,一家三代,比学习、比进步、比成绩,正气满满。
2000年,张检到龄退休,带着老伴回到了魂牵梦萦、山清水秀的家乡,一边悉心侍奉高龄的母亲,一边干起了久违的农活。劳作之余,他仍坚持读书看报,关心时政,积极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义务参加村里修路架桥,积极调处乡邻矛盾纠纷,为弱势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赢得乡亲们的一致好评,大家都喜欢这个拿着工资的“农民”老头。
风雨如磐,岁月流金。如今的张检,年过八旬,依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作为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他就如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数十年如一日的为党和检察事业默默耕耘着、奉献着,用最朴素的感情和最平凡的言行,诠释、表达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诚和初心!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