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了安徽“刘氏兄弟”涉黑案处理细节。此案中的“刘氏兄弟”为安徽省蚌埠市新城口村原党总支书记刘兆本等四兄弟。他们长期把持基层党组织14年,非法采矿获利20亿元,大肆拉拢、腐蚀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该案涉及“关系网”“保护伞”达94人之多。
任何一个大祸患都由小问题发展起来的。刘氏兄弟以暴力手段攫取财富,长期把持基层党组织,严重破坏当地自然生态、政治生态,可谓是具有多重危害的毒瘤。然而,我们发现,这颗毒瘤正是从刘氏兄弟贩卖砂石起家、刘兆本当上村党总支书记而逐渐发展、漫延起来的。设想一下,该类问题如若能在小问题时期就早发现、早治理,想必也不至于如此。
基层治理中的小问题就好比人身上的小疾患。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的寓言故事启示我们,有“疾”不治必益深,治“疾”要趁早趁小。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为基层党组织、安全生产、脱贫攻坚等等把脉问诊,不就是出于要从中发现问题的目的吗。
能否趁早趁小发现并治理好基层的小问题,正是一门有关治理能力和构建治理体系的大学问。在哲理小故事之《扁鹊的医术》中,扁鹊评价其三兄弟的医术时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因为长兄治病于未病,中兄治病于病初,自己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对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而言,扁鹊三兄弟的治病时机契合监督执纪不同形态,用好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理应成为绝大多数。
诚然,小问题和小疾患都具有隐蔽性,但任何隐性问题都有外在表现。村一级组织作为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作用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往往联系最紧密,人民群众幸不幸福、满不满意往往能直接反映出基层的治理问题。一方面,基层组织本身要善于由表及里,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抓常自我整改。另一方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专责机关,要紧盯基层的小问题不放,清楚看到小问题背后可能引发的大风险,并精准有效化解、防患风险。也就是说,发现问题还只是一个方面,这其中的治理能力和水平还体现在是否精准有效,比如前几天在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发生的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与工作无关动态并有公职人员上班时间点赞而受处分一事,引发广泛舆论,反对者认为如此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存在问责泛化简单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基层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心、落脚点,能否有效治理意义重大,要想把问题影响、危害控制在最小,把治理成本控制在最低,就要趁早趁小治理好基层的每一个小问题。(慈利县纪委监委 王彪)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