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没有丰功伟绩,但有一颗炽热党心,难能可贵的是他遁着初心,一生默默坚守。
这是一个与红军有关的平凡故事。当事人已是耄耋老人,今年94岁高龄,记忆中,红军曾送给他父亲一床军被背着……他们戴的帽子,帽檐长一些,上面有一颗闪亮的红星。
父子三人路遇红军
战争年代,民生疾苦。老人是慈利县通津铺镇赵家坪村的李锡贵。1935年,正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时期,年仅10岁的李锡贵与兄弟、父亲一起遇到了一支正在慈利境内活动的红军队伍。
“那个时候迷信,我们父子三人到九龙山敬菩萨去的。看到我们三父子穿得很破烂,红军就跟我父亲给了一床棉被背着……”说到这床棉被,老人的眼里早已饱含泪水,下颌微微颤抖却不能成声。
在这个天灾、人祸不断,连吃饱、穿暖都是一种奢望的年代,一床棉被不仅给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带来了无尽的温暖,也在李锡贵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红色的火种。
内心平静过后,老人告诉记者,“那年红军来了两路,他们戴的帽子帽檐长一些,帽子上面有一个红色的标志,那个时候红军对穷人的关系蛮好,看到穷人,他们都很喜欢……”
铁心跟党走
“共产党还有什么好说的,还有什么比共产党好,是共产党帮我们翻了身……”提及共产党,老人的情绪再度高涨。
正是由于那颗红色的火种,李锡贵便铁心要跟党走,1952年,一心记挂共产党的李锡贵如愿加入了党组织。入党后,李锡贵当过县文化馆的副馆长,做过副矿长,当过工地支部书记。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最终他选择回到了家乡务农,带领群众搞生产。
“那时候条件艰苦,但他服从安排,积极工作,在领导双沅村生产队的时候还得了几次红旗、先进单位。”村民李德雄告诉记者。
“他为党、为工作确实是奋斗终身。他的思想和境界确实达到了一个老党员的模范和标准。”赵家坪村村主任李天生也深受感染。
一生不忘党的恩
如今,已经94岁高龄,67年党龄的李锡贵,由于行动不便,现在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门前,遥望远方。妻子已经去世多年,膝下也无子女,村里一度想把他评为“五保户”,但他坚定地拒绝了,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对他有恩,不能向党伸手。
做为一名老党员,李锡贵老人从没有漏交过一次党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他都节衣缩食,按时缴纳。他的侄女吴友香告诉记者,“当时他把卖鸡蛋的钱当党费聚到那里再交去的,那个时候党费要两角多,一个鸡蛋只五分钱一个。”
只要村里召开党员大会,他都会风雨无阻的参加。赵家坪村村主任李天生告诉记者,“他自己要求自己参加,我们很感动也很高兴。他原来也是当过老干部的,给我们传授了很多宝贵经验。”(慈利县纪委监委 王彪)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