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老了”成为口头禅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郭亚萍 编辑:张交通 2019-03-15 17:00:09
 

  “我是老同志了,这些工作还是让年轻人去做吧,他们需要多锻炼,多磨砺”,“从事乡镇工作几十年了,早就看到头了,还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多过几年清闲日子得了。”......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中的“小毛炉”,像这种早早就打“退堂鼓”的话再熟悉不过了,却也无可奈何。像这种称“老”的同志,年纪也就35至40来岁,较之于单位上的年轻人,无论是工作经历还是工作经验,都是年轻人的倍数,然而,他们真的老了吗?为何“老”字常挂在嘴边,总而言之为图个“清闲”。

  深处基层,对这种现象已是见怪不怪了。众所周知,基层的工作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仅事多、压力大,还人手少。总结基层在编在岗的干部,怎么也有四五十余人,可遇上工作安排的时候,却发现无人可用或者除了肯干事的年轻人外别无选择。那么所谓的“老干部”他们真的就干不了事了吗?明明正当年,却将“老了”讲成不愿工作,逃避责任,不敢担当的“口头禅”。这样的错误论调有很多。在单位上,常常是遇到问题就是哪个年轻人可以干,他们老了干不好,在背后为年轻人“呐喊助威,当好拉拉队”,美名其曰甘当“绿叶”,把锻炼的机会都留给大有前途的年轻人。可当遇上有提拔机会的时候,这些总是言老的人,再也按耐不住了。

  其实,这样的“言老”可真要不得。

  思想,是人的“总开关”。这样的党员干部在基层的工作状态常常表现是对工作没有干劲、对生活没有激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严重影响了一个单位的干事创业担当的士气和精神面貌,特别让刚踏入工作岗位正充满着激情的年轻人学着推诿扯皮,营造着一种不良好的风气。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想穿了懈怠的外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至今仍被歌颂的优秀党员干部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林场,义务植树造林直到病逝,充分体现了退休不褪色的共产党员的本色。林俊德院士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他一生隐姓埋名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生命最后的一天,生命最后的一刻,他还在电脑前用颤抖的手在工作,家人都劝他躺下来休息,他却说:“躺下了,就起不来了!”,那一刻叫所有人泪目。对比他们,正值壮年的党员干部有何颜面说自己老了。对于共产党人,只要党的事业需要,无论什么年龄,都是干事创业的大好时机。当前,到了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繁多,哪有时间混日子“等退休”。在全国人民都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戮力前行的美好新时代,岂能未老先衰、无所作为。

  同心同德跟党走,一生一世颂党情。新时代,党的事业不仅需要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来、危急关头顶得上去,勇做时代的劲草、真金的党员干部,更需要党员干部把宗旨深深烙在“心”里,努力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奋斗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这是一个属于奋斗者的时代。我们的党员干部只要身处岗位一天,就要多干事,干实事,别让平庸无奇、碌碌无为成为人到中年的标志。(刘家坪白族乡人民政府 郭亚萍)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