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工作中的机械“二传手”现象流行
中部某省一位镇党委书记近期遇到一件“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烦心事:市里要求检查超重车辆过境,县公路局一位领导打来电话,要求乡镇设点拦车检查。镇党委书记试探着问了问:“乡镇干部并没有上路执法权,请问公路局能不能派人过来?我们全力配合。”不料,对方的回答简单粗暴:“这是上面布置的工作,我已经传达给你们了,我们忙不过来,你们自己搞定。”结果,乡镇干部硬着头皮上路执法。有司机质疑他们没有执法权,不让拦车和检查,双方起了争执。司机拍了视频发到网上,舆情闹大了,乡镇干部受了处罚,本应承担牵头责任的公路局干部,反而无事。(据《半月谈》2018年第7期)对于这则信息,偶一观之而不细思则会感到:工作落实不错啊,出了问题后涉事干部也被处罚了。但细观后深思之,立马就会想到:该县公路局的做法妥当吗?报道中提到的该县公路局的这种工作方式是典型的机械“二传手”现象,于工作不利,不仅不能有效推动工作,往往会适得其反。其危害非常大,必须警惕。如此工作方式实在是该当打“板子”,而且必须要打“板子”!
这类二传手作风之所以会在干部队伍中产生,其原因可以说错综复杂,但主要的应该有四点,一是干部队伍中部分人员已经蜕化变质,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官僚思想、本位主义作祟;二是担当不够意识不够,不敢作为,不愿作为;三是权责不明晰,权责不对等,问责不力甚至出现错位等;四是这类“二传手”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它看上去不像贪腐那么刺目,只会被当作老油条,没有大问题。其本质是怕被问责,怕丢了官位官帽。这类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让其大行其道,留下的是无人履责,贻误的是发展良机,丧失的是群众信任,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会动摇群众基础,影响执政根基。
身在其位,要谋其政,否则严格问责追责。"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可以说,工作中人是关键性因素,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干部不仅要一丝不扣地传达上级精神,更要因地制宜地创新工作思维,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做到位。很有必要在干部工作作风上“动真碰硬抓整改”,一是通过“三会一课” 加强理想信念意识教育,大力提升干部恪尽职守为民服务的思想素养。二是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本着“严管就是厚爱”的原则,相关部门也要切实加强跟踪问效,重点查找下级单位与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督促整改、强化问责。三是对于不思悔改甚至变相继续这类二传手的干部,完全可以采取摘“帽子”、挪“位子”等措施予以解决。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引导、培养、形成干部队伍干净担当、清廉为民积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释放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要不断健全包容性干部激励机制,扭转干部的激励预期,使他们抛弃斤斤计较和患得患失的心态,不当“二传手”,而争当“前锋”的改革干将和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公仆。要落实好每一项工作,领导干部就必须要敢于往前站,愿意为基层主动排忧解难,让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严格考评,据实考评,综合考评,加大群众考评分量,宽容非故意违规违纪性失败、允许适度犯错,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加强对担当的考核比重。(桑植县教育局 邹金生)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