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次“犹豫”揪出一只“狐狸”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孙茜 编辑:张交通 2018-11-07 21:07:31
 

  “咱们村120多万的公款都快被贪完了,你们可得好好查查,给我们老百姓一个交代!”

  事情还得从9月28日说起。一大早,我与肖副书记接待了两位情绪激动的群众。近两个小时的“控诉”中,零零散散的竟反映了十多个问题,涉及扶贫领域资金达20多万元。送走他们后,我心里很是不安,隐隐感觉这其中怕真有问题了。

  为避免打草惊蛇,我们决定先从外围证据资料开始搜集,尔后再与涉事村干正面交锋。对涉事村干的第一次谈话已到了10月中旬。

  “......那几次组道硬化工程都是合法合规,全套资料在财政报账时都有,你们一看便知。”报账合规、签字齐全,还有钱打入包头账户的证明,表面来看确实没漏洞。

  “2016为了村里开运动会,我提前在财政所支借一万元,村书记中途拿走了三千元。”

  “他拿三千去干嘛了?”我有些不解。

  “...这个...嗯,不知道。他是书记,我一个主任,管得到他?”

  他的镇定和底气出乎我意料,就连最后因在村里职位的差别而表现出的生气、不爽,也渐渐打消了我的顾虑。尔后,我们通过与其他村干部的调查谈话,发现与其所述情况出入也不大,表面上案件似乎陷入了僵局。

  事情真相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吗?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前辈的告诫:在案子中,若你感觉他没有问题,那么他很有可能有些小问题;若你感觉他有问题,那么90%以上他是真有问题。案件的关键就是找到“突破口”,就是逻辑和细节。

  他破绽在哪里?我努力一遍遍的回忆、梳理每个问题的谈话,恍然大悟,三千元!在那么多问题中,唯独这三千元的去向他有犹豫,有含糊,而我竟被他生气的表象糊弄了,真是愚蠢!

  经过证据的多方比对,我们确定这其中的确存在问题,第二次的谈话就以这三千元为“突破口”,看他如何能自圆其说。

  “你说村书记从你这里支取三千元,说说是什么时候,在哪里给他的?”

  “.....额...,那个......可能我记错了,他没到我这拿过钱。”

  前后说法的不一,还支支吾吾总拿“记不清”说事,我更加确信这其中有猫腻了。

  “那好,当时运动会是你负责的,那你把具体开支讲一下?”

  “好,当时给球员买了衣服、鞋子,还吃了饭......哦,对,还发了误工补贴,...嗯...还有...还有...”

  “这是我们调取的报账单据,一共是12600元,你说只花了一万元。还有2600元去哪里了?”

  “...嗯...这个,这个,我...”他满头大汗,说话也结巴起来,我知道只要再逼近一步,他必破功。

  “三千元的问题,你前后说辞不一致,开支的事情你也解释不清楚,你还要隐瞒真相,继续和组织对抗吗?”

  “...我...,我错了,我说,我全说。其实......”

  在我们连环追问下,他最终承认了自己所犯错误,与此同时还主动供出了其他问题,算是意外成果。目前这个案件的多个问题正在调查中。

  回想起来,现在还不免感觉有些后悔与懊恼。悔不当初,头脑想法过于机械和简单,相当然的将谈话情况简单的默认为只是文字的记录,过于在意一些文字资料,而忽视了纪检办案的核心。懊恼自己的大意,竟被简单的表现所迷惑,差一点就让这只“老狐狸”溜走了。

  其实在纪检办案中,越是容易忽略的细节,却往往是打破僵局、挖掘出真相的“突破口”。只有抓住了这“一次犹豫”、“一点生气”,便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而作为纪检人,更是要有严谨、细心的态度,坚持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就是大问题,有诉必查,一查到底。时时将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存放于心,既不能冤枉一个好干部,也不能放过一只“小苍蝇”。(上洞街乡人民政府 纪检干事 孙茜)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