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南省纪委网站发布“张家界市农委(市扶贫办)主任、致公党市委主委郑文举涉嫌严重违法,接受监察调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声音还在耳边萦绕,“市扶贫办主任”就应声落马,又一棵扶贫领域的“烂树”被砍,令人振奋!(4月26日,三湘风纪网)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惠及我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民生福祉。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然而在这样的政治任务面前,居然仍有人 “与民争利”,作风不实,敢动扶贫“奶酪”,贪污腐败。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石家咀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生富等人截留五保资金;贵州省龙里县扶贫开发局原局长范玉旭索取、收受钱款;河北省隆化县扶贫和农业开发办公室原党组成员、副主任王金柱在扶贫项目上为他人谋取利益并从中收受财物;辽宁省康平县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党委原书记杨宇新套取扶贫资金。
这些“歪树”、“病树”、“烂树”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整片森林”的健康。各级各部门应及时“扶歪树、治病树、拔烂树”,切实维护好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首先要“选好种子”。在民生重点领域,尤其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古人云:“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后期的产量。毕竟,品种优良,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才更强。
其次要“吸足营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为扶贫干部,更要自觉在群众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汲取成长的营养。深入基层,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学深悟透扶贫政策,练就为群众服务的过硬本领,以惠民利民的“果实”回馈于民。
再者要“铲除杂草”。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目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领域的干部身肩重则,手握重权,不免容易思想“跑偏”。各级纪检监察组织此时更要对准扶贫领域,加强监督执纪问责,践行“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当好“护林员”,避免“好种子”成“烂树”。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增收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在扶贫领域里,决不允许“烂树”存在,有一棵,砍一棵,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处理,从而全面提高脱贫精准度和群众满意度。(桑植县纪委监委 向建华)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