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门望去,方圆五里都是一片漆黑,寥寥几颗忽隐忽现的星星让这样的黑夜显得更加寂静,静的能清楚感受到自己呼吸的节奏,很想念家中温馨的灯光……”,这是我入住黄河村部第一个晚上写在工作日志上的一段话。
一份职责,在身份转变中找准站位
2017年12月,因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我从一名检察官转身成纪检监察干部,2018年2月,我又被组织委派到武陵源区最边远贫困的黄河村担任第一书记。在正式驻村帮扶之前,很多领导和同事就告诉我:“基层工作不易,最磨炼人,比起办案工作可能更难做”。我深知这是组织对我沉甸甸的信任和殷切的期待。由此,我身上又多了一份神圣的职责,那是一份我从来没有从事过,但又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职责。在驻村工作期间,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村“六票”、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都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丝毫不能懈怠。职责的转变,就是工作方法的转变,不变的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不变的是纪检监察干部该有的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
一个信念,在服务群众中锤炼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从政杂谈》一文中这样写道:“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我到基层接受锻炼后,对这份信念与党性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我是党员,即便有些事我看不惯,但我不会闹事,更不会给党添麻烦!”这是我走村入户时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党员跟我聊天时说的话,这句话让我品味了好久。也有人“好心”提醒过我:“这村里谁和谁是亲戚你知道么?有些事你管不了,也别趟那趟浑水,踏踏实实呆两年就行了”,这番话也让我回味了许久。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都是我未曾想到的,更未曾经历过的。我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对党淳朴的奉献无私精神,也体会到了少数党员先锋模范意识淡化的现象。但我深刻懂得群众冷暖就是我们的风向标,只要符合大多数群众利益的工作就必须毫无动摇的做下去;至于工作方式方法,就是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信赖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呀,这不就党的力量源泉么?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服务群众中收获快乐与成长,坚定那份永不褪色的信念。
一种决心,在基层实践中落地生根
黄河村是由天子山街道原向家台村和黄河村合并而成,村支两委班子是重新选举产生,虽然干劲十足,但实际工作中面临着政策理论匮乏和基层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但是我坚信办法终比问题多,只要有决心,这种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改观。在工作中,通过与村支两委人员推心置腹的交流,实地走访调查,清楚的认识到黄河村建设发展存在的短板,并针对性提出了整改措施,那就是要不断强化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坚持以党建促发展。诸如建立“党员亮明身份”制度,制作共产党员标牌悬挂于村内党员家门口,接受群众监督;结合市、区、街道中心工作开展党性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建立健全村级管理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村级班子议事规则、决策程序等,落实村务公开,确立民主决策……这些党建工作思路已浸入我的脑海中,并决心在村党支部其他成员的支持下落地生根。
一份使命,在田间地头展现纪检人风采
在我入村之前,王磊书记再三叮嘱我:“纪检监察干部不仅要会办案,还要学会做群众工作,要为精准扶贫提供强大的纪律保障,要做精准扶贫工作的榜样”。虽然我放下案卷,戴上草帽,往返于黄河村地田间地头,但我时刻牢记自己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使命和责任。虽然我才入村2个月,但始终严格按照区委组织部的相关规定要求自己,用“风行草偃”的工作方式带动大家、影响大家,力争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和基层村官。
“扶贫就要扎在村里,走近群众,扛着责任做事,带着感情为民,就没有想不出的办法,攻克不了的难题。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做好干实,脱贫就有信心,致富也有希望。” 作为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新兵,我还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还有太多经历认真感悟,怀着不变的初心,肩负全新的使命,我将和所有纪检人一道,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在新时代开启武陵源区纪检监察系统精准扶贫工作的新征程,让扶贫工作中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一笔……
♦ 阅读上一篇
♦ 阅读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