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湖南样本”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亮点回眸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掀起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热潮。”11月17日下午,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庆伟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回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省委深改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将改革作为关键一招,坚持以改革增动力添活力、以改革破难题促发展,打造全面深化改革的“湖南样本”,推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五年来,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加强基层治理、市州重点工作绩效评估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获得中央肯定、形成湖南特色、取得创新突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提供强大动力。
激发经济活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湖南聚焦重点领域,狠抓落地见效,让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互为依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刀刃向内、壮士断腕,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三去一降一补”取得重大成果。2016-2020年,累计压减淘汰粗钢产能395万吨,关闭退出煤矿540处,化解产能3802万吨,处置完成137家“僵尸企业”;分两次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0.155元/千瓦时,电力市场化交易累计降低用电成本近30亿元。
改革“组合拳”,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推行“一链一策”,打造形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材料3个万亿产业和先进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11个工业千亿产业,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园区及园区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制度逐渐完善,“五好”园区建设有了坚实制度保障。
以改革为动力,创新引领动能加速集聚。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揽,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带动效应凸显,创造了引人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2020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达8621家,比“十二五”末增长三倍多,跃居全国第十、中部第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8%。
在改革助推下,开放崛起格局加快形成。坚持把建设湖南自贸试验区作为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重大举措,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有针对性地设定7大领域121项重点任务,种好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功能平台、要素保障、财税金融、优化环境等方面集成更多精准有效的配套政策,推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五大开放行动”,建成立体化、多功能的水陆空电口岸平台体系。2020年全省进出口总额4874.5亿元,增速高出全国10.4个百分点。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批千亿级的农业优势特殊产业链加速形成;持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投资项目逐步实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稳步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华菱集团这家曾连年亏损的湖南最大国企逆势上扬,实现华丽蝶变……改革向纵深挺进,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回应群众关切
创造高品质生活
近日,55岁的黄凤华来到长沙市望城区政务大厅人社局窗口办理异地单位退休事项,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10多分钟就走完了流程。
这样的速度,得益于2019年4月起推行的“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聚焦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繁”问题,湖南分批推出329项“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大幅整合流程、精简材料,推行跨县办理、市内通办、省内联办、跨省通办,办理环节平均压缩70%,申报材料平均减少60%,办理时间平均缩减80%,群众满意率达99.7%,“身在湖南、办事不难”正成为常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湖南积极回应群众关切,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发力。持续推进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打响打好洞庭湖生态环境保卫战,扎实推进长江岸线整治,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坚决“守护好一江碧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构建“三线一单”管控机制,首创“五级河(湖)长体系”,建立区域补偿、流域补偿、要素补偿“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起以“一湖三山四水”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
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深化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省文资委,建立“一企一策”社会效益考核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面覆盖,基层文化阵地不断夯实。
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全面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制定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打好消除大班额攻坚战,大班额、超大班额降幅居全国首位。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7个百分点,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着力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覆盖,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基本构建,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逐步完善,城乡居民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增幅从18%降到6%以下。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医共体133个、医联体573个,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到90%以上。
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加速完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定位,加快健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致力推动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改革,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保障了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突出制度创新
推进高效能治理
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创新“党建引领,互助五兴”农村治理模式,将党的工作进一步下沉到乡村“神经末梢”,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探索村级事务积分考评管理,将积分与村集体收入分配挂钩,有效破解村民自治难题……这是湖南以改革促进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案例。
五年来,湖南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制度创新,推出一系列重大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坚持对标看齐、令行禁止,始终贯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条主线,扭住优化协同高效这个着力点,对标中央成立11个党委议事协调机构,对标健全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群团工作体系,运行畅通、充满活力的工作体系逐步构建。
加强和改进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修订《省委领导地方立法工作规程》《湖南省地方立法条例》,制定出台《湖南省地方性法规草案起草工作若干规定》《湖南省地方性法规立法后评估办法》,人大和政府经常性沟通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参与立法途径持续扩大。
创新推进“政协云”建设。运用大数据服务精准履职,打通连接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端口,建立与社会公众常态化的双向互动机制,形成“永不落幕”的协商民主新形式。
率先探索开展政治建设考察。2017年底,率先探索开展政治建设考察工作,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政治体检”。今年以来,进一步完善深入推进政治建设考察的意见和办法,率先构建起以专项考察为龙头、平时考核与重大斗争一线识别为支撑、专常结合的政治建设考察制度体系。截至目前,省市县三级政治建设考察累计考察领导班子7000多个、领导干部7.4万多名。
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机制。始终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认真落实省委全面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扎实开展党支部“五化”建设,五年来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6147个,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明显提升。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夯实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
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深化对金融、涉砂涉矿、工程建设招投标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加强社保、医保等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常态化惩治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拓展。
三湘大地上,各项改革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制度优势正加速转化为治理效能。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始终离不开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省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剑光表示,省委改革办将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深化改革,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以改革为湖南高质量发展赋能,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建设贡献改革力量。(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谢航
本文链接:http://www.zjjlz.gov.cn/content/2021/11/24/10452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