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部地区某乡镇迎来一次上级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一个星期可以吃几次肉”,有位村民回答“一个礼拜吃一次”。后来反馈情况时,当地基层干部被告知这个问题答得不合格,因为问卷上的“标准答案”是“想吃就吃”。(来源:半月谈)
无独有偶,柴火垛上也有“标准答案”:在东北的农村地区,村民习惯在院子里堆放柴火垛,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为了应付上级的环境检查,干部要求每家每户门前的柴火垛必须整齐码放,为此还特意聘请了工人来村里整理柴火垛,必须码得整整齐齐,排成一条线,不然检查通不过,还得重新码。
上级的检查考核是必要的工作手段,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基层工作落实情况,另一方面是为了掌握基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但如果检查考核的“指挥棒”过于机械,一味地追求“标准答案”,就会导致基层干部的精力用错了地方,也让考核检查严重变味走样。究其原因,还是部分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不多,接地气少,导致对下情知之甚少,在检查考核时不顾下面的实际情况,对下级的考核搞一套教条主义式的“标准答案”,下级为了“过关”,也就只好不顾一切来“对答案”。僵化死板的考核会让基层在工作中只顾“面子”,不管“里子”,从而形成迎检“套路”:上面重视“痕迹”,下面只好搞“痕迹主义”;上面喜欢“亮点”,下面只能搞“亮点工程”。 这些不切实际的“标准答案”,不仅滋生了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不良风气,更严重的是掩盖了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对党的事业百害而无一益,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毛泽东同志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要避免在检查考核中盲目对“标准答案”的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多到基层走一走,多渠道倾听基层声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考核办法,少一点“拍脑袋”决策,让考核指挥棒更加科学严谨;要坚持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在检查时不仅要看做了什么,更要看解决了什么,注重成效提升,加强常态化了解,避免考核结果以偏概全、脱离实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脱贫攻坚收官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各级主管部门在检查考核中要督在关键、查在要害、考在实处。要少些“会上讲”、多听“群众说”,少些“纸上谈”、多些“现场看”,少些“标准答案”、多提“宝贵意见”,杜绝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书写出更多精准扶贫的精彩故事,昂首阔步迈入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永定区纪委监委 吕绍甫)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作者:吕绍甫
编辑:谢航
本文链接:http://www.zjjlz.gov.cn/content/2020/11/13/858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