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莫让“心态失衡”成腐败“催化剂”
2020-07-01 16:58:00 字号:

据《检察日报》报道,郑州儿童医院医学装备科原副科长崔某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0万元。从崔某的忏悔中不难发现,“心态失衡”是其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自己在部队表现优异,工作兢兢业业还握有实权,混得竟还不如一个倒卖医疗耗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后,一个党员的党性和信念在利益诱惑面前彻底缴械投降。(6月23日 检察日报)

痛苦来源于比较。梳理一些落马官员案例,我们总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心理失衡”的影子。比河北省大名县原县委书记边飞表示,自己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坐久了,感觉工作干得不错,但一直没有提拔,于是心态开始失衡;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原党组成员、自治区测绘地理信息局原局长陈仲怀,看到职工和下属院领导的收入不断增加,心里不是滋味;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原政府党组成员、区长助理暴洪涛,看到有人借助城建和城中村改造一夜暴富,而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却只有每月几千元的工资时,心里失衡继而理智失智。

其实,腐败官员“心理失衡”的背后,主要还是虚荣心、攀比心在作祟。有道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他们中有的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强,别人能做自己也能做,搞乱了思想行为认知;有的认为自己辛苦奋斗多年,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所以干脆来个“破罐子破摔”,在“钱程”上用尽心思……在笔者看来,那些看到商人老板享受奢华生活、看到自己官位职务“原地踏步”等就“心理失衡”的领导干部,都是因为对自己认识不清、定位不明。他们忘了自己权力的职责,忘了工作承担的意义。一个个案例证明,“这山望着那山高,一山放过还有一山拦”,领导干部一旦打开贪欲的“潘多拉魔盒”,最终只会陷在贪婪的泥淖中不可自拔。

“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领导干部处在重要岗位上,手握公权力,是为了建设国家、服务群众,而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获取利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一个人只想追求物质享受,那么他就应该选择从商。崔某等人羡慕他人物质财富的多、生活消费的奢,是因为他们只拿了金钱作比较,没有想过在领导岗位上可以更好为党和人民奉献,赢得更多爱戴和拥护。如果加上这些精神“收入”,那些所谓的商人巨贾又岂能与之相比?

古人说“物必先腐而后虫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与其说是贪腐官员对他人暴富高升的“羡慕嫉妒恨”,继而“心理失衡”,倒不如说是贪欲的“猛虎”早已蛰伏于心,“心理失衡”不过是他们冲破底线枷锁的“催化剂”。追根到底,还是心存贪婪,“总开关”出了问题。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针对部分官员的“心态失衡”,关键要从思想源头抓起,着力在意识宗旨、理想信念和法纪法规教育上下工夫,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党的宗旨、坚守“权力姓公”的底线,不断强化自身对“攀比”“虚荣”心理的自省和自律。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要坚持挺纪在前、抓早抓小,持续开展警示教育,让每个干部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确保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周俏丽

编辑:谢航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