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了很多关于决战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从中可以看到,各地通过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变“输血”为“造血”,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者是靠“输血”脱贫不是长久之计,贫困边缘户一旦“断供”就会返贫;二者是绝大多数群众都有勤劳致富的愿景,而很多贫困村的现实条件却往往让群众致富无门。因此,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有“造血”功能的扶贫产业,让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与其他地区深度交融才是从长远解决贫困问题的良策。
然而,从各地通报的情况来看,现实中的驻村帮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扶上马送一程”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少数干部瞄准时间节点,抱着只求按时“下班”、不求按质按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心态,导致相关扶贫产业定位不准、后续发展无力,这明显是过不了关、交不了差的,各级党员干部还是要坚持在务求实效上谋真蓝图、下真功夫,切实让产业扶贫项目生成“造血”功能,让贫困群众在勤劳中脱贫、在勤劳中致富。
针对产业扶贫方面存在的问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好“作风关”、下好“联动棋”,把“造血”功能作为检验产业扶贫的重要标杆,坚持实绩导向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一方面,精准监督,向作风要战斗力。谋划产业扶贫项目是否切合实际、有没有临时思想、干部是否带领群众一茬接着一茬干等等都直接影响决战决胜成果。要带着这些疑问深入基层开展入村入户督查,实施精准监督,确保各级党员干部摒弃临时思想、丢掉到点就能“下班”的幻想,树立实干意识,以严实的工作作风谋划、开展具体工作,唯有如此,新兴的产业扶贫项目才会有出路,群众稳固的幸福生活才会有奔头。
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形成合力。发展任何一个产业扶贫项目都离不开多级多部门的协调联动,要想产业扶贫项目快速发展,关联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肠梗阻”,这就要求产业扶贫项目关联到哪级哪部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就要跟进到该级该部门,只有各级各部门形成合力,通过具体工作量的积累,才能促进产业扶贫项目质的转变,才能最终变“输血”为“造血”,真正给当地群众带来长久稳固的收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形象的道出了决战决胜的难之所在,启示我们只有保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才能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慈利县纪委监委 王彪)
来源:张家界廉政网
作者:王彪
编辑:谢航
本文链接:http://www.zjjlz.gov.cn/content/2020/05/19/7272687.html